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history.sohu.com/20130924/n387138857.shtml"
臺海網9月21日訊據香港中評社消息,臺灣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戚嘉林在《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臺灣為何要與大陸統一》,作者認為:“從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的宏觀視野來看,中華民國可說如秦漢與隋唐中的秦隋翻版,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動亂,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動亂,但秦隋只是為后續的漢唐開啟了盛世。國民黨政府之于中共,就如同秦之于漢,隋之于唐。中華民國雖然推翻滿清,但未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反而使中國陷于中央政府解體,各地軍閥據地稱雄,外加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國土大半淪陷,抗戰勝利,兵敗退遷臺灣。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大陸,則開啟了一如漢唐般中國崛起的盛世。故以史為鑒,當此中國再次振興復興之際,展望未來,兩岸統一是不可逆轉的天命。”,文章內容如下: 對今天的臺灣社會來說,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就是統獨問題。統獨問題反映在政治運作上的藍綠分裂,使得臺灣的許多公共政策藍綠都無法客觀對話,使得臺灣經濟發展停滯二十年,統獨問題甚至撕裂我們的社會。因此,有些民眾問兩岸為什麼要統一?臺灣為什麼要與中國大陸統一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統一的民族感情 27年前就有人曾經問鄧小平同樣的問題。1986年9月2日,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六十分鐘(SixtyMinutes)節目記者華萊士(MikeWallace)的訪問。Wallace突然問鄧小平,臺灣有什麼必要同大陸統一?鄧小平回答,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感情的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鄧小平從民族歷史的高度,簡短明快的回答了MikeWallace的問題。 鄧小平對統一的感情,我們可以“同理心”了解。道理很簡單,就如同我們臺灣社會不允許屏東和花蓮獨立一樣。在感情上,臺灣社會不可能讓屏東和花蓮獨立,就如同大陸社會不可能讓臺灣獨立一樣。當然,關于屏東和花蓮的獨立論述,乍聽之下,大家以為是天方夜譚。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論述在歷史上是出現過的,那就是日本曾借口屏東和花蓮等地少數民族地區是清朝“化外之地”“政教不及”之處為由(即因為清朝行政權不及之處,故其不屬于中國管轄之獨立地區),于1874年派兵侵略屏東恒春。當時,這種屏東和花蓮不屬于臺灣的分離論述,遭到包括臺灣在內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最后中央自內地調遣精銳的淮軍十三營洋槍隊6,500人增援臺灣,以臨戰手段威懾,逼退日本。 民族主義的要求 故無論是大陸社會決不允許臺灣自中國分離出去,或臺灣社會決不允許屏東和花蓮自臺灣分離出去,二者都是感性的反應,是一個蘊含民族主義的感性問題,也就是政治學教科書上所說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 現代民族主義現象大約是18世紀首先出現在歐洲,民族主義有許多不同的意涵,致使其真正的觀念混雜。因為民族主義本質涉及共同的歷史傳承、共同的文化情感、甚至共同的血緣,故民族主義的本質是復雜的,很難予以精確的定義,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定義。如果從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角度,則民族主義有不同的面向,故民族主義有如刃的兩面,尤其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icnationalism),將族群認同無限上綱,從而將族群民族主義轉變成分離主義。但另一方面,民族主義也喚醒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使民族菁英為其民族振興而奮斗。 兩岸四百年血脈融合 在臺灣,我們同屬中華民族。四百年來,臺灣歷經荷鄭時期的漢族移民、尤其是鄭成功的明鄭大軍移民、清初百年百萬漢族移民及其漢番通婚、1949年國府遷臺91萬內地官民移民及其外省本省和外省原住民大肆通婚、兩岸開放后30萬大陸配偶再移民,這些血脈融合,是現狀也是現在進行式。因此,兩岸“四百年血脈融合”,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使我們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誠如總書記習近平接見連戰時所說,兩岸這種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 在具體的生活層面,當我們回到大陸內地,無論是在北京、在上海、在廈門……,大陸民眾視我們為同胞,決不會將我們當成日本人或韓國人,因為我們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 當然,前面是從血緣紐帶的民族感情角度論述統一,但一定也會有民眾問的問題和MikeWallace不一樣,可能從現實的角度考量認同,關心統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關心以什麼方式統一?統一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這種從現實角度出發的國族認同,學界早已有所探討,認為國族認同是過去的歷史傳承、當前的需求與未來的期望三者間不斷重組調整的結果,其間公權力扮演重要角色。所謂當前需求與未來期望,就是兩岸和平紅利。 厚植共同利益 對此,大陸學者也為我們臺灣同胞設身處地的著想,例如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上海東亞所章念馳所長早在13年前,就認真思考如何給予臺灣好處。章念馳所長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過多篇關于統一的論述;陳孔立教授還在《人民日報》(2000年5月30日)發表《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等,他們對臺灣民眾的深情善意,令人感佩。歸納他們所提的統一好處,不外乎兩岸統一能帶給臺灣諸多的經濟利益,統一后臺灣可省下武器采購的天大經費的財政利益,民眾免服兵役的安全利益。當時可能覺得很遙遠,但今天隨著兩岸的密切交流,部分已美夢成真,部分正在進行中。 20年來,大陸方面不但一再表示將厚植兩岸共同利益的善意,也與時俱進的不斷落實。目前,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兩岸經貿交流,尤其是大陸團的采購和陸客觀光,為臺灣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有目共睹。這些兩岸共同利益具有規模性、持續性和區位性等三大特性: 利益的規模性。當今人類經濟活動復雜,許多工業的生產,是小型經濟體所不能負荷的。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軍火工業,小型經濟體就不可能在太空建立全球定位系統、制造航空母艦、維持龐大的航母艦隊。中國大陸是一個相當全部歐洲的經濟體,統一后我們臺灣將享有兩岸龐大經濟體所形成的經濟規模效益。 就以電子產業為例,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全球共關閉了約50家晶圓廠,但臺灣沒有廠商關閉。中國大陸家電品牌廠商組團2009年從臺灣采購34億美元液晶體電視面板,2010年采購43億美元,2011年采購40億美元。大陸政策性大采購,不但使當時臺灣工業園區放“無薪假”的員工能重新恢復工作,及后景氣稍見復蘇,因為全球關閉了50家晶圓廠,所以全球新增訂單絕大部分就都轉到臺灣,使得臺灣2010年對世界的整體貿易總量激增至5,258.4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含香港)輸出1,147億美元,臺灣享受771億美元的順差。 至于自2008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臺觀光,去(2012)年大陸旅客來臺居然高達258萬人次(不包括香港和澳門),較2011年增長45.0%,增長幅度居客源市場之冠,遠高于世界觀光組織(UNWTO)預估2012年全球旅客約3%-4%的增長率,預估將為臺灣創造約1,000億新臺幣的觀光外匯,這在四年前是不可想像的。當然,陸客來臺觀光使得考導游的人數也跟著飆升,觀光局統計2012年報考導游人數高達52,986人(2011年為38,800人),其中88.0%是考華語導游執照。同時在旅游業,許多司機就自己籌資或合伙集資,購買游覽車,自己當老板,這在開放陸客觀光來臺前,也是不可想像的。 上述帶給臺灣的巨大經濟利益,就是立足于內地龐大經濟體的規模性。 利益的持續性。講到這,當然有人會問,那將來如果有一天真的統一了,這些好處會繼續嗎?這個問題必須從歷史中找答案,那就是清朝時兩岸同屬一國的整整兩百年間,北京在政治上是對臺灣實施讓利的優惠措施,例如相當于今天高等文官考試的科舉考試,不但公平開放并以優惠方式保障臺灣人參與全國性的國家治理。 中央政府這種對臺灣在高等文官科舉考試上的優惠政策,實際上起源于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思維。大家都知道,自秦朝一統天下后,基本上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多省籍的大國,我們中華文化一向認為“日無私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也就是說,中央執政的氣魄,就如同太陽覆照大地,公正無私地普及任何地方,故對偏遠的地方,朝廷援例會制定優惠政策予以特殊照顧。 鑒往知來,大陸過去會優惠臺灣、今天也正在優惠臺灣,相信明天也會優惠臺灣。更何況,還有香港和澳門,臺、港、澳都是近代歷史遺留的特殊情況,大陸肯定會持續其優惠臺灣的政策。 利益的區位性。歷史反覆證明,因為臺灣如此靠近中國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命運注定兩岸的連結,命運注定臺灣享有地理位置與大陸鄰近的好處。歷史上,兩岸只要撤除敵對的政治狀態,臺灣經貿立即依托大陸發財致富。例如330年前的1683年,鄭成功孫鄭克塽納土輸誠,結束兩岸軍事對立,兩岸經貿迅速發展,二十年間臺灣就融入對岸大陸的沿海貿易圈,當時臺灣特產糖大量向內地輸出,甚至遠至天津,一片經濟繁榮景象,為十八世紀對岸閩粵的移民臺灣狂潮提供了物質基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兩岸中日戰爭軍事敵對狀態結束,1946-49年間兩岸貿易飛躍成長;20年前,1990年代兩岸關系解凍,兩岸經貿發展密切一日千里,目前每年為臺灣帶來約七八百億美元順差的巨大經濟利益,我們更是有目共睹身受其益。 相關內容: 蔣介石晚年邀毛澤東訪臺臺灣回歸一切聽蔣處理 蔣介石秘書:臺灣人曾期待共產黨來解放臺灣 李光耀:臺灣命運1943年已決定兩岸終將統一12下一頁
關鍵字標籤:2021花蓮名產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