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11-09/doc-ihnprhzw8007875.shtml"
3D打印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羊城晚報陳澤云羊城晚報訊記者陳澤云、實習生孫儀穎報道:在歷經資本的過度追捧與去除泡沫的低谷之后,3D打印進入了成長與實質應用階段。11月7日,廣州本土創新企業黑格科技宣布將推出新一代應用于口腔領域的“D-OS”3D打印機,可以帶來1小時內即刻診療、種植、修復的診療體驗。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受限于打印速度較慢,成本相對較高等問題,如何走出實驗室,實現批量化應用成為3D打印產業的痛點。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3D打印在醫療健康、航天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的市場應用已初步取得了積極進展。超500家本土3D打印企業也在市場競爭及資本的助推下,爭奪這一百億元級別的市場。3D打印讓1小時種牙成現實增材制造技術俗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增材制造(即3D打印)產業產值73.36億美元,同比增長21.0%。工信部、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重點提及:要培育龍頭企業,線上線下打通增材制造在社會、企業、家庭中的應用路徑。據介紹,3D打印技術在國際、國內牙科市場,已有成熟的應用。但患者到牙科就診,往往仍需幾次才能完成牙齒的修復或種植。3D打印機則有助于解決這種行業痛點。黑格科技創始人兼CEO桂培炎介紹,牙科醫生做出治療方案之后,3D打印機會根據儀器掃描結果自行設計然后生產。1-2個小時之后,定制的牙齒就可以戴到患者的口腔中。“患者一次就診,即可自行設計及生產,當場戴牙。實現口腔產品高效的數字化小批量生產。”桂培炎表示。市場年均增速超30%上述情形,正是國內眾多3D打印企業緊鑼密鼓爭奪細分市場的縮影。據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統計,2015-2017年的3年間,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年均增速超過30%。2017年,中國增材制造領域相關企業超過500家,產業規模已達100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維持25%以上增速。不過,盡管如此,3D打印的普及卻沒想象中的快。桂培炎坦承,目前3D打印的應用市場正從設計環節的原型制作上升到定制化工具的生產制造階段,要真正實現批量生產,除了技術和材料性能提升、傳統生產觀念的革新等,生活應用場景的拓寬和挖掘,都需要時間。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專家盧秉恒也曾公開表示,要提高3D打印技術的應用率,解決好“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的問題。眾多企業都在尋找工業規模化的突破口。記者注意到,除了在醫療領域,目前3D打印在工業應用上有較大突破的還包括了航天航空及汽車等制造領域,早在2016年,空客公司就出品了全球第一架3D打印飛機THOR。資本投資回歸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盡管中國3D打印企業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國內規模最大的企業年銷售收入不足4億元,不到美國3D打印巨頭Stratasys公司年銷售額45億元的7%。分析指出,從新技術發展規律看,到一定階段后,通過兼并實現市場整合是一個趨勢。而資本的回歸理性也直接重塑這種整合兼并的過程。就在不久前,黑格科技獲得了由IDG領投的A輪3.25億人民幣;而繼2015年獲得由聯想之星與協立資本共同領投1800萬元A輪融資后,本土企業Polymaker又于日前拿下了賽天資本領投的另一筆融資;巴斯夫風險投資公司則宣布將投資另一家3D打印機生產商上海普利生。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2017年,全球3D打印行業融資事件超過60次,僅公開的具體融資金額累計超過50億元。(《3D打印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由金羊網為您提供,轉載請注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版權聯系電話:020-87133589,87133588)
關鍵字標籤:3D印表機推薦
|